About YESAN
百济时期 | 称为乌山县、任存城、今勿县。 |
---|---|
新罗时期 | 改称为高山县、任城二郡、今勿县。 |
高丽时期 | 改称为礼山郡、大兴县、德丰县。 |
朝鲜时期 | 改称为礼山郡、大兴二郡、德山郡。 |
1914. 01. 01 | 以部令第111号(1913.12.29公布),统和礼山*大兴*德山郡,设置礼山郡(12面) |
1940. 11. 01 | 以部令第221号(1940.10.23公布),礼山面升级为邑(1邑11面) |
1973. 07. 01 | 以大统领令第6543号(1973.03.12公布),插桥面升级为邑(2邑10面) |
1983. 02. 15 | 以大统领令第11027号(1983.02.15公布),吾可面的孝林里与月谷里一部分改称为月山里,并把佐方二里一部分改称为防牙里,编入到插桥邑。 |
原为百济时代的乌山县,在新罗第35代景德王在位时更名为孤山,成为任城郡[大兴]的附属县,之后在高丽太祖2年(919)更名为“礼山”。
在第8代显宗9年(1018)归属为天安府,之后设立监务,在朝鲜第3代太宗13年(1413)根据礼法改为县监,管辖县內、今坪、述谷、大支洞、豆村、笠岩、巨九火、于可山、五元里共9个面,然后在第26代高宗32年(1895)根据地方官制的修订编入了新宗面。在1914年随着郡面合并,改编为德山郡的县內、羅朴所、大德山、大乌旨、场村、道用、古县內、外也11个面,以及大兴郡的邑內、近东、一南、二南、远东、居边、內北、外北等8个面,以及公州郡的新上面的山北、栗溪、斗支、朴云、白石、新泉、下泉等5个村庄,以及新昌郡南上面的等大、稼積、大召亭、孝子、凤岩5个村庄,以及沔川郡合北面的令上、令下2个里,以及菲方面的頓串里,马山面的大谷里,以及)洪州郡高南下道面的九城、元城、葛五3个里,以及洪州面的中里, 稚寺面的稚寺洞中里,以及清阳郡西上面的长存里、北下面的下北里,共有大述、鹰峰、吾可、新岩、德山、插桥、古德、凤山、大兴、光时、新阳、礼山12个面。
1917年任城面更名为礼山面,根据1940年10月1日的邑制实施,礼山面升格为邑,现在管辖2个邑,10个面,175个村。东侧到达牙山市和公州市,南侧到达青阳郡,西侧达到洪城郡和西安市,北侧到达唐津市和牙山市。
原为百济时代的任存城和今州,在新罗第35代景德王在位时更名为任城郡。
在高丽初更名为大兴,之后在第8代显宗9年(1018)归属为运州洪城,然后在第19代明宗2年(1170)时设立了监务。
在朝鲜第3代太宗7年(1407)升格为郡,太宗13年根据礼法设立了县监。在19代肃宗7年(1681)为了重新庆祝朴山上显宗的胎室又升格为郡,之后又改为县。在第26代高宗32年(1895),根据地方官制的修订,成为郡,管辖邑內、居边、远东、近东、外北、內北、一南、二南8个面,随着1914年的郡面合并,编入礼山郡,合入邑內、近东2个面,一南、二南归为大兴面,远东、居边归为光时面,内北、外北归为新阳面,然后还有部分地区并入凤山面和乌可面。
原为百济时代的今物县,在新罗第35代景德王在位时更名为今武,归为伊山郡的管辖。在高丽初更名为德丰,在第8代显宗9年(1018)归属为运州洪城后,在第19代明宗时设立了监务。在朝鲜第3代太宗5年(1405)成为伊山-原为百济时代的马尸山郡,在新罗景德王时更名为伊山,成为郡,在高丽显宗9年归属为运周后,设立监务。因为人少山少,把德丰和伊山进行了合并,成为德山,之后在显宗13年(1413)根据礼法设立县监。在第24代宪宗13年(1847)成为郡,管辖场村、大乌旨、大德山、羅朴所、县內、內也、外也、道用、古县內、高山、居等、菲方串12个面。之后于1914年随着郡面合并,编入礼山郡,合入羅朴所、县內2个面,大乌旨、大德山、场村归为德山面,道用、古县內(一部分)、高山、居等归为插桥面,內也、外也归为高德面,其他地方归为高县内面,凤山面,乌可面,新阳面。